王夫之:在晚清与近现代中国思想脉络中的显隐与重塑

罗玫··

王夫之(船山先生)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,其思想在晚清至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从隐到显的复兴过程,对曾国藩、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产生了深远影响,这种影响既体现在思想传承的显性脉络中,也潜藏于文化基因的隐性重构里。

对曾国藩:理学经世的实践转化 思想救赎与文本复兴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(1865年),于南京设立金陵书局,主持刊刻《船山遗书》凡56种288卷。此举不仅是对王夫之"华夷之辨"的隐性呼应——太平军以"上帝教"颠覆儒家伦理,更暗合湘军"卫道"的意识形态需求。曾氏在《船山遗书序》中直言:"船山之言,字字皆血泪也",将王夫之塑造成文化正统的守护者。

经世哲学的军事化运用 王夫之"理势相成"的历史观被曾国藩转化为"审势度理"的军事策略。湘军攻克安庆时,曾氏借鉴《读通鉴论》中"据上游以制下游"的战略思想,强调"自古平江南之贼,必踞上游之势,建瓴而下"。其《冰鉴》识人术亦暗合船山"性日生日成"的人性论,注重将领品格的动态培养。

民族主义的矛盾嫁接 曾国藩虽以王夫之反清言论为敏感,却巧妙提取其"文化中国"概念,将"反清复明"转化为"保卫儒教文明",为清廷镇压汉人起义提供理论缓冲。这种"去政治化"的思想改造,成为晚清儒臣调和忠君与华夷观念的关键范式。

对毛泽东:唯物辩证的本土重构 青年时期的哲学启蒙 1914-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,通过老师杨昌济接触船山学说。其《讲堂录》中"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,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"的论述,直接化用王夫之《噩梦》"耕者耕,织者织,贾者贾"的劳动价值论。杨昌济更将船山"行可兼知"的思想注入湖湘学派经世传统,塑造了毛早期"重在行事"的实践观。

矛盾论的传统文化基因 王夫之"动静互涵""变化日新"的辩证思维,在毛泽东《矛盾论》中被赋予马克思主义外壳。如《张子正蒙注》中"气之聚散不测之妙,然而有迹可见"的论述,与"对立统一规律"形成隐秘对话;而《读通鉴论》对秦朝"私天下却行大公"的悖论分析,则预示了"辩证转化"的思维模型。

农民革命的历史合法性建构 王夫之在《黄书》中提出"平天下者,均天下而已",毛泽东将之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融合,形成"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真正动力"的论断。1943年中共《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》中"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"的表述,暗含船山"即民见天"的民本思想改造。

民族话语的现代化转码 抗战时期,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中引用王夫之"战守相资"的军事思想,将游击战术与传统兵学勾连;更将船山"夷夏之辨"转化为"反殖民斗争"话语,如在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中强调"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",完成民族主义叙事的古今对接。

思想链的断裂与延续 曾国藩的保守性转化:将船山激进民族主义降维为文化保守主义,削弱其批判锋芒

毛泽东的革命性重构: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激活船山思想中的唯物辩证基因

共同的思想密码:二者皆从"经世致用"维度解读书斋哲学,将船山学说工具化为现实政治的思想武器

这种跨越三个世纪的思想接力,揭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独特路径——王夫之如同思想界的"暗物质",虽未直接参与历史剧变,却通过文本的再诠释持续释放能量,最终在湖湘大地孕育出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