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夫之:明清鼎革间的铁血哲思与遗民风骨

罗玫··

甲申之变后的血色残阳里,三位哲人以笔墨重构华夏魂魄。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,顾炎武于雁门关外考辨金石,王夫之则在衡岳云雾中构筑"道器相须"的哲学穹顶。当梨洲门生编纂《明史》时,当亭林《日知录》风行士林时,船山正用湘楚方言批注《周易》,在"乾坤并建"的宇宙图式里,埋下解构君主专制的惊雷。

其"豪杰论"绝非书生空谈——永历四年,他星夜渡湘江投奔南明,亲历桂林血战;抗清失败后,以"六经责我开生面"自誓,将兵家谋略化作哲学锋刃。观其"俭勤慎"三字真诀:俭者非吝啬,是裁汰礼教虚文;勤非役形,乃格物致知之恒;慎非畏葸,系存亡继绝之思。这般淬火之言,恰与《噩梦》中"平天下者,均天下而已"的呐喊相映,铸成刺破蒙昧的文明火炬。

反观顾黄二公:亭林著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,却在昆山庄园暗置通漕密道;梨洲写《明夷待访录》,却遣子参与《明史》修纂。惟船山终生不用康熙年号,临终自题墓石"明遗臣王某之墓",其《读通鉴论》字字如刀:"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,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。"这般悖论式史观,早为二百年后的变革埋下伏笔。

章回体深化: 【回目】王夫之血战桂林卫 顾炎武暗筑漕运渠

【诗曰】衡岳云深藏剑气,昆山玉碎隐龙鳞。谁解石船山中客,夜夜挑灯写周易。

话说永历四年秋,桂林城头矢石如雨。王夫之青衫仗剑,与瞿式耜共守文昌门。清军红衣大炮震天响,夫之挥毫在残垣题壁:"存人道者,战也!"忽见流矢贯其左臂,血染《周易外传》手稿。正是这番铁血淬炼,方有后来"豪杰生于气,死于义"的泣血之论。欲知这位战场上的书生如何成为思想界的战神,且听下回分解。